“2013年北斗导航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国产北斗核心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新年前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明年前后中国将发射新一代的、性能更好的北斗导航卫星,预计2020年左右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突破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正式提供亚太区域服务。
冉承其说,过去一年里,北斗实施了提高系统精度和稳定性的“精稳工程”。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性能指标稳中有升。监测评估表明,系统服务性能满足定位精度10米指标要求,部分地区性能略优于指标要求。在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区,定位精度可达7米左右;在东盟等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可达5米。
2013年9月,《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对卫星导航产业长期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目前国产北斗核心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已经可以进入到车辆、手机中。
“2013年是北斗系统应用元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年来北斗导航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基础产业、应用端口、系统应用和运营服务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冉承其说,北斗系统的产品已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智能驾考、通信授时、救灾减灾等诸多领域应用。
“中国已在九省市的“两客一危”运输车等近15万辆运营车辆上安装了北斗终端。”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说,对运输过程中非法运营、违章驾驶等行为进行监控,提高了安 全管理。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带动了百余家终端企业进入北斗领域,创造产值两亿多元。北斗核心芯片价格大幅下降,推动了北斗应用推广的产业化进程。
“目前,北斗也已在渔船上安装了超过5万台终端,为渔民出海安 全和增收提供了支撑。”冉承其说,渔民出海时可通过北斗系统的位置报告和短信服务与家人联系。
冉承其表示,预计到2015年北斗导航系统占市场比重能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2020年以后北斗所占的市场份额会更高。
2020有望覆盖全球
冉承其说,预计2014年年底前后,将发射新一代的、性能更好的北斗导航卫星,开展全球系统的组网建设,预计用6到8年时间,即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届时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总体性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到两倍,意味着现在的10米定位精度,那时候可以达到2.5米左右。”
不仅如此,冉承其说,卫星技术和寿命也将得以提高,“现在的卫星寿命是8年,那时将提高到10到15年”,卫星还将保证在没有地面支持的情况下,也能自主运行60天。
冉承其表示,北斗系统始终坚持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一年来持续与美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GALILEO等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协调,在系统性能监测评估、服务性能规范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好服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定位服务主要还是由美国GPS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欧洲“伽利略”和俄罗斯“格洛纳斯”两个强劲的对手,对于北斗来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想要打开局面并不容易。
冉承其并不讳言目前北斗系统产业化比例较低的事实,但对前景依然充满乐观。他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卫星导航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随着北斗系统的介入,特别是北斗和GPS组合使用以后,北斗的技术产业将有新的发展”。
目前,北斗系统给亚太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导航卫星资源,已与部分亚太地区国家建立了卫星导航领域合作机制,在精细农业、防灾减灾、交通旅游、教育培训、系统监测评估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为了让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用户,通过一年的测试评估和应用验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也同时发布,中英文版也将在北斗网站同步上线。
冉承其说:“今天发布的北斗系统第2个民用信号B2I,对2012年发布的接口控制文件中北斗B1I信号接口内容表述进行了修订,它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到多频应用时代,意味着可以提供更高精度的导航服务,接下来企业可据此开发北斗双频高精度接收机。”
据介绍,未来几年北斗建设有六大要点:一是进一步把系统本身建好;二是不断提高系统性能;三是抓好核心芯片、基础软件的研制和生产;四是建设完善全国一张网、亚太地区一张网和地基增强系统;五是通过国际合作让北斗“走出去”;六是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体系。